{蜜色影院}-久章草国产在线观看,91在线精品国产丝袜超清,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一区,性无码大屁股性莹莹影院,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工作提示
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黑龍江省候選人公示
時間: 2024-05-09  稿件來源: 黑龍江省文明辦

  按照中央文明辦“中國好人”候選人推薦工作要求,結合我省“龍江好人”評議結果,堅持正確導向、面向基層、優中選優、公平公正的原則,經各地各系統推薦、資格核查、綜合評審篩選,推薦以下12人作為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候選人。公示期2024年5月9日—2024年5月13日。

  如對公示人選有不同意見,請于公示期間反映。反映情況要客觀真實,以單位名義反映情況的須加蓋單位公章,以個人名義反映情況的應署名并提供聯系方式。

  受理電話:0451—55671205。

  

  

  

  

  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黑龍江省候選人事跡96歲世紀“老兵”無悔初心 恪守家國情懷

  ——哈爾濱市王青山

  王青山,1928年3月出生,哈爾濱五常市衛國鄉興水村人,1946年入伍,1948年入黨。曾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160師480團2營機炮連通訊員、警衛員、保管員、擔架兵。先后參加了遼沈戰役、公主嶺戰役、梅河口戰役、四平戰役、撫順戰役、平津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和平年代,王青山堅守對早逝妻子的承諾和家庭責任60多年未再娶妻,獨自撫養三個孩子長大成人。新時代新征程,王青山不忘初心發揮余熱,成為鄉村“紅色宣講人”和最年長志愿者。曾榮獲2024年第一季度“龍江好人”。

  哈爾濱五常市衛國鄉的田野上,總有一位九旬老人蹣跚前行的身影。“王爺爺又去給學生們講課呀”、“王老又去困難戶家送東西了吧”,鄉里鄉親像是遇見了一位“老師”、一位“村干部”,而不是面前這位已經96歲高齡的耄耋老人。

  槍林彈雨鑄初心

  2021年9月,電影《長津湖》上映。王青山的孫子帶他去看了首映。看到電影中展示的抗美援朝戰爭場景,王青山動情地說:“我們過江的時候天上有美國飛機,地面有美國高射炮,每天只能晚上行動。物資緊缺,吃不飽,穿不暖。10個人只能發8個餅,都不舍得吃,都想著給戰友多留幾口”。

  在一場戰役中,王青山和戰友們用火力壓制敵軍時,一顆子彈擦到王青山胸前又彈到他的咽喉處,他的喉管破損血流不止。而王青山的班長當時就在他前面,被子彈直接射中。班長臨終前緊緊握著王青山的手說:“小王,你去我家,告訴我媽,我回不去了……”王青山信守承諾,戰爭一結束馬上轉了多趟火車趕去班長家,沒想到班長的母親在戰爭結束前已經去世了。70多年過去了,每當回想起這段經歷,王青山都流淚滿面。

  槍林彈雨鑄就了王青山的初心,家國情懷悄然根植于王青山心中。王青山36歲時,妻子不幸因病去世。臨終前,妻子囑咐王青山照顧好孩子們。正像踐行對老班長的承諾一樣,妻子去世后王青山又信守了對妻子的諾言。他獨自將3個孩子拉扯大,未再娶妻。

  困難時期,王青山和孩子們常常餓肚子,他卻從未向組織上申請過救助。“無論王青山有多困難,他也沒提自己是抗美援朝立過軍功的老兵,沒向政府索要過任何補助,反而是經常替村里的其他困難戶協調解決困難”,村民們說。

  紅色傳承踐初心

  王青山時常思念戰友,也感懷自己的幸運。他始終銘記自己是一名黨員,退休后,他成為了一名“紅色宣講人”。每年,他都要去五常市委黨校、衛國鄉政府、衛國鄉中學、衛國鄉小學等地開展紅色宣講,鄉村的田間地頭也經常是王青山宣講的臨時場所。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王青山所在的興水村疫情防控任務很重。當時已92歲高齡的王青山找到村黨支部申請到卡點執勤,考慮到他年事已高村黨支部沒有同意。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自己加入到志愿者隊伍中,在村里宣傳如何正確配戴口罩、通知沒有按時做核酸的村民及時補做。不僅如此,他還捐款500元錢,為執勤干部購買生活物資。

  2023年8月,衛國鄉遭遇特大洪水。抗洪救災期間,王青山看到有村民的地、房子被淹,就幫忙想辦法堵住河水,有被水淹了沒地方住的,他主動邀請來自己家中居住。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衛國鄉黨委專門邀請王青山為全體黨員上了一堂“追憶崢嶸歲月、傳承紅色精神、做合格共產黨員”的主題黨課。“那么多戰友都犧牲了,我活了下來,理應做完革命未竟之事業。我要把這些故事都傳承下去,讓孩子們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王青山在講座中動情地說。王青山說:“我是老黨員了,我親眼目睹新中國建立之后國家的重大變革與進步,對黨的忠誠是我一生的堅守”。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從風華正茂到白發蒼蒼,經歷過戰爭洗禮的王青山始終堅守家國情懷、傳承紅色精神。每一位老兵都用生命寫就了一部英雄史,每一位老兵都是一塊屹立的豐碑。致敬,老兵!

  

  

  女教師不離不棄喚醒“植物人”丈夫 用愛撐起一個家

  ——佳木斯市付亞娟

  付亞娟,女,1974年3月出生,現任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一小學教師。2002年7月,付亞娟不顧親朋反對,毅然決然地照顧因意外傷殘的植物人男友,在床前端屎端尿、按摩講故事……經過近3年的細心照料,男友竟奇跡般的清醒了過來,此后她又不分晝夜的耐心幫助男友康復。曾榮獲2023年第四季度“龍江好人”。

  不離不棄,喚醒愛人

  回顧2002年,命運的巨輪無情地碾過了付亞娟平靜的生活。付亞娟與相戀5年的戀人彭猛即將步入婚禮的殿堂,正當她憧憬著幸福的未來時,善良的彭猛因拉架導致頭部遭受重傷。經醫院全力搶救,盡管活了下來,但卻陷入了昏迷,被殘酷地判定為一級傷殘。面對如此突如其來的變故,付亞娟的心,如被撕裂。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愛人需要她,她不忍扔下傷殘的戀人和彭猛年邁的父母。這個年輕的女孩兒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守候在戀人身旁,照顧他,期待他能夠醒過來。

  從那時起,付亞娟就化身為守護天使,日夜守護在彭猛的床前。她細心地為他按摩僵硬的肢體,希望能緩解他的疼痛;她輕聲細語地為他講述過去的點點滴滴,希望能喚醒他的記憶。每一個日夜,她都在用無私的愛和堅定的信念,呼喚著那個深陷昏迷的愛人。

  無數個日夜的守候,無數次淚水的洗禮,付亞娟的執著堅守終于創造了生命的奇跡。在醫生的驚嘆和家人的喜極而泣中,彭猛緩緩睜開了雙眼。那個曾經深陷昏迷的植物人,在付亞娟不懈的呼喚下,奇跡般地蘇醒了。

  彭猛的康復,不僅僅是一個醫學上的奇跡,更是付亞娟愛的力量的見證。她用不離不棄的堅守,喚醒了愛人的生命,也喚醒了人們對愛與責任的深刻思考。他們的愛情,如同璀璨的繁星,在生活的夜空中閃耀著堅韌與真摯的光芒。她的故事,如同一首動人的詩篇,歌頌了愛的偉大與無私,也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的道路上,無論遭遇何種困境,都要堅守信念,用愛去創造奇跡。

  撫養侄子,視如己出

  時間回到1999年,彭猛的弟弟剛剛離異,留下了年僅5歲的侄子無人照顧。面對這個無辜而脆弱的孩子,付亞娟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援手,將侄子接到了自己身邊撫養,這一養就是25年。

  25年來,付亞娟以慈愛之心,將侄子當作自己的親生孩子一般呵護。她不僅為侄子提供了物質上的滿足,更在精神上給予他無盡的關愛和支持。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母愛,更展現了一個堅強守護者的形象。

  在侄子的成長過程中,付亞娟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她不僅關心侄子的學業,還注重培養他的品德和人格。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侄子樹立了榜樣,讓他明白了什么是責任、什么是擔當。付亞娟的愛和付出,讓侄子在溫暖的家庭環境中茁壯成長。如今,侄子已經成長為一個有擔當、有作為的青年,他的成長離不開付亞娟的無私奉獻與默默付出。

  在付亞娟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她的故事不僅是一段關于愛與奉獻的傳奇,更是一首歌頌人性美好的贊歌。她的付出與堅持,超越了血緣,勝過了親情。

  苦盡甘來,幸福牽手

  2009年9月20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一場遲到了7年的婚禮在眾人的祝福中落下帷幕。新娘付亞娟,一位堅強而美麗的女性,用她的愛與執著書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

  這場婚禮,不僅是對兩人感情的見證,更是對愛情堅韌不拔的贊美。婚禮現場,付亞娟和彭猛手牽手,眼中充滿了幸福與感激的淚水。他們的愛情故事,像一首動人的詩篇,感動了無數人的心。

  省市各大報紙和電臺紛紛報道了付亞娟的事跡,將她譽為當代女性的楷模。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成為許多人學習的榜樣。人們為她的善良和執著點贊,也為她的愛情故事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后來,這段感人的故事還被拍成了微電影,讓更多的人看到了付亞娟和彭猛之間的真摯情感。在銀幕上,他們的愛情更加動人心魄,讓人為之動容。

  付亞娟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泉,在人們的心中流淌,給予了人們無盡的力量與希望。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愛情不僅是甜蜜的相伴,更是彼此的堅守與支持。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她的事跡成為了一抹亮色,讓我們看到了愛情最美好的模樣。

  重返校園,投身教壇

  2018年,一個普通的年份,對于付亞娟來說,卻意義非凡。這一年,她做出了一個勇敢而偉大的決定——重返校園,再次站上闊別已久的三尺講臺。她不僅是母親,是妻子,更是一名人民教師,她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為人師表”的深刻內涵。

  付亞娟的生活壓力并不小。白天,她要將殘疾的丈夫托付給年邁的母親照顧,確保他能得到基本的生活照料。晚上,她下班后依然不能休息,繼續照顧丈夫,確保他生活無憂。這樣的生活節奏,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考驗,但付亞娟從未抱怨過一句。

  在教學工作中,付亞娟更是展現出了極高的專業素養和敬業精神。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與使命。因此,她不斷提升自己,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努力為學生們講授精彩的課程。她的課堂總是充滿活力、充滿激情,總能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和好奇心。

  這就是付亞娟,一位普通的東方女性,用愛與堅守書寫著不平凡的人生。作為妻子,她細心耐心,為守護家庭溫暖;作為母親,她無私奉獻,為侄子撐起愛的天空;作為教師,她傾注心血,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無數個平凡的日子里,她用善良與堅守,為家庭筑起堅實的港灣,帶學生遨游知識的海洋。未來的日子里,她還將以女性獨有的柔情和堅韌,用愛續寫這個關于奉獻與堅守的傳奇故事。

  

  

  善善良夫妻寒夜抱養棄嬰 殘疾養女為父養老送終

  ——佳木斯市呂敬芝

  呂敬芝,女,1961年1月出生,佳木斯市樺南縣東方家園小區居民,呂維良梁淑蘋夫妻抱養的棄嬰。從小被養父母撫養長大,因身體原因無法獨立行走。盡管身體重度殘疾,但她依然堅守孝道,與丈夫共同贍養重病養父,演繹了一場人間大愛。曾榮獲2023年第一季度“龍江好人”。

  一次偶遇,結下了一生母女情緣

  提起收養呂敬芝的事,還要從63年前一個寒冬的夜晚說起。當時,在樺南縣電影院做售票員的養母李淑琴正準備下班,突然同事跑過來說,影院門口有一個被小被包裹著的嬰兒。當時已經很晚了,觀看最后一場電影的人們都走了,同事勸李淑琴:“你結婚這么多年沒有孩子,這個孩子你直接抱回家吧。”李淑琴看著孩子十分喜歡,她說:“如果這是個被遺棄的孩子,那就說明這次相遇我和她有緣分,我就養著她,但如果她是‘迷路’的孩子,我堅決不能霸占她,這么多年我沒有孩子,我能切身體會母親沒有孩子的痛苦。”

  當晚,她們帶著孩子來到電影院附近的派出所。但由于當年監控設備落后,且影院門口人來人往,很難在短時間內尋找到孩子的親生父母,一時間孩子的去處成了難題。這時,李淑琴主動站出來說:“讓我先抱她回家吧,我可以照顧她,什么時候找到了她的父母,我再完整的交給他們。”此后,呂敬芝尋親的照片掛在電影院門口的墻上換了一批又一批,卻始終沒能等來孩子的親生父母,而養母李淑琴的這一抱就此結下了她們二人一生的母女緣分。

  一臺手術,花季少女再也沒能站起來

  呂敬芝在養父母濃濃的親情中一點點長大,活潑聰明。7歲時,老兩口發現孩子胸壁有些畸形,經確診為胸椎結核。夫妻倆商量著,孩子還小,雖不是親生的,但兩人婚后一直無兒無女,早已把孩子當成了親生寶貝,無論花費多少,一定要把孩子的病給看好。然而,命運和他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呂敬芝從手術臺下來后,胸部以下再無知覺,從此再也沒能站起來。

  面對厄運,養父母給予樂觀人生態度

  呂敬芝的生活全靠養父母照顧,但她并沒有被命運壓垮,反而在父母的關愛下樂觀坦然的面對人生。想到身殘志堅的女兒頭腦聰明,養父母決定讓她上學識字,等將來他們老了,女兒能夠獨立生活,養活自己。就這樣,老兩口開始接送呂敬芝上下學,直到小學畢業。一家人就這樣平淡、幸福的生活著。然而,1999年養母李淑琴突發腦梗去世,只剩下父女倆相依為命。

  心心相印,兩個善良的人走到了一起

  善良優秀的人,總是會吸引擁有同樣美好品質的人。2003年,呂敬芝經同學介紹認識了身患脊椎變形的劉財,兩人同歲,也是殘疾人。二人同病相憐更能夠相互理解、相互憐惜,不久二人攜手相約走進了婚姻的殿堂。結婚后的二人一直和老人一起生活,老人雖有低保,卻僅夠維持基本生活。劉財認為自己作為家里的頂梁柱,還想讓妻子和岳父過上更好的生活,就騎著一臺“港田”小車來養家糊口,掙來的錢大多數都用來給呂敬芝和岳父買吃的用的。劉財說:“我們的生活條件也比原來強多了,伺候老人雖然累點,但孝順是應該的,這是咱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岳父一直把我當親生兒子看待,同樣我也把他當做我的親生父親看待。”

  養父重病,養女女婿全力照顧八年整

  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可是2010年呂敬芝的父親患上了腦梗和腦瘤,完全喪失了自理能力。為了照顧父親,呂敬芝靠雙手支撐,無數次的挪動身體,為父親端水、喂飯、擦拭身體,像一個正常人一樣照顧父親,經常累的滿頭大汗。為了防止父親常年臥床長褥瘡,呂敬芝一夜要起身多次為老人翻身,熬紅了眼,更是累彎了腰,老人偶爾還會發個小脾氣。每當這個時候,呂敬芝都像哄孩子一樣哄著老人。丈夫劉財不僅要做一日三餐,還要每天給老丈人換尿不濕,每月換幾次被褥,卻從未抱怨過。他心疼身殘的妻子,盡可能得能多干些就多干些,讓妻子少辛苦一點兒。養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老人覺得自己拖累了女兒和女婿,曾想用絕食做個了斷。呂敬芝發覺后苦苦哀求父親,三人抱頭痛哭,她對父親說:“我永遠不會丟下你,就像當年你沒有丟下我一樣。只要你在,我感覺自己就還是個孩子,只要有你在,生活就還有希望。”就這樣,呂敬芝和丈夫一照顧就是整整8年,夫妻倆用愛譜寫了一曲跨越血緣關系的大愛贊歌。

  2018年,90歲高齡的養父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呂敬芝和丈夫心生悲痛,但也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8年的時間,在人生的長河中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按每天給父親洗臉、擦身、翻身8次計算,8年就是近15000次,而這每一次幾乎都會用盡她和丈夫全部的力氣。他們夫妻二人用殘疾的身軀為晚年的父親撐起一片天,這份綿延不絕的反哺之愛,涌動著溫暖的情愫,流淌在人們心間,詮釋著人間孝悌的天經地義,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愛和溫暖的力量。

 

 

  孝心呵護三個家 親情溫暖四代人

  ——鶴崗市白福玲

  白福玲,女,1978年9月出生,鶴崗市東山區東方紅鄉前安民村會計。她是一位好孫女、好兒媳、好妻子、好母親,十年如一日照顧著5位至親老人,無怨無悔,一家人其樂融融。她以真誠、愛心、責任心守護著家庭、溫暖著家人,用勤勞雙手和樸實行動描繪了一幅孝老愛親的動人畫卷。曾榮獲2023年第二季度“龍江好人”。

  以公婆為榜樣 廿余載照顧愛人姥姥

  白福玲兩口子婚后一直跟公公婆婆和婆婆的母親共同生活。早年間,公公婆婆剛結婚時,就跟婆婆的母親生活在一起。多年來,公公一直把岳母當成親生母親來孝敬,常說“家中有老人就是有福氣”,公公婆婆給白福玲兩口子樹立了尊老愛老的好榜樣。在公公婆婆的影響下,白福玲兩口子也加入到了照顧姥姥的行列里,這一照顧就是20多年。20多年來,每天洗衣做飯,洗腳擦身,無微不至,一直到老人離世。為了讓姥姥享受更好的晚年生活,她每天換著花樣做可口的飯菜,專門在自家小菜園為姥姥種了青菜,還養了幾只雞鴨,經常為姥姥煮瘦肉粥、雞蛋羹等。每天一有時間,就幫姥姥擦洗、按摩捶背、定期給姥姥理發、修剪指甲,還會經常給姥姥買新衣服,哄姥姥開心,姥姥記性好愛講故事,閑暇時就跑去姥姥屋里和她聊天,聽姥姥她年輕時候的事,這些都成為白福玲和姥姥之間美好的回憶。

  以家庭為己任 用真心經營和諧婆媳關系

  都說婆媳關系難相處,結婚以來,白福玲一直跟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婆媳之間非但鮮有矛盾發生,反而相處得像親母女一樣融洽,只是因為白福玲一直孝順公婆,她總說:“只要真心實意互相對待,就沒有處不好的婆媳關系”。

  一次意外,白福玲發現婆婆有事情瞞著她,蒸饅頭的時候,白福玲發現婆婆的胳膊和平時不太一樣。婆婆一開始還不告訴她,在她的再三追問下,婆婆才說胳膊抬不起來了。她和愛人聽后非常心急,馬上把婆婆送到了醫院。檢查發現是頸椎病壓迫神經引起的,同時還檢查出來輕微的血栓,需要打針和針灸。白福玲一下子就哭了出來,婆婆還安慰她說:年齡大了,不中用了,身體出現毛病很正常,讓她不用傷心。

  打那之后,為了讓婆婆安心養病,家里的活兒白福玲沒讓婆婆再碰過。她和愛人每天開車接送婆婆去醫院治療,由于疫情期間必須住院治療,白福玲也是天天打電話詢問婆婆身體恢復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婆婆的胳膊癥狀明顯好轉,血栓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白福玲那顆因為擔憂婆婆身體健康始終懸著的心總算是暫時放下來了。

  婆婆生病期間,白福玲承擔了所有家務。平時沒什么感受,突然間少了一個人,工作量驟然增加。在干家務的同時,還要照顧患病的婆婆和擔心婆婆的公公,村里的工作也不能落下。這期間,她的壓力驟然增加,有時都想要放棄一些工作,但她還是堅持了下來,既沒有放下手頭的工作,也照顧好了家庭。婆婆出院后,她們一家又過上了平淡幸福的生活。

  然而,平淡的生活并沒有持續太久,由于白福玲小叔子離婚,生活再次出現了波瀾。婚姻一向是農村的大事,小兒子離婚讓婆婆心情很不好,精神也因此變得低迷,一向開朗的公公也因此失落。為了讓老人盡早轉變心情,白福玲每天勸導公婆放寬心態,同時竭力幫助小叔子解決問題,盡最大努力維護家庭的和睦,不讓公婆擔心。

  以孝行為準則 用言行傳承良好家風

  和諧禮讓、互敬互愛的家庭氛圍也感染到了孩子,“以孝傳家 以情待人”的教育理念更是融入到孩子日常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早已成為孩子恪守的行為準則。在白福玲兩口子的教育影響下,兒子從小就很懂事,尊敬長輩,孝順老人。尤其是對爺爺奶奶,更是孝敬有加,好吃的總是先分給爺爺奶奶、父母長輩,最后才輪到自己。現在在外地上學,每個周末都堅持給爺爺奶奶打電話報平安,陪爺爺奶奶聊聊天,叮囑爺爺奶奶注意身體。

  白福玲不僅在生活中孝老愛親,在村里還當上了鄉風文明“宣傳員”,她用實際行動帶動身邊的村民,樹立孝老愛親的理念,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破除“薄養厚葬”的陋習。空閑時間,白福玲召集村上的志愿者向村民們發放“除陋習 樹新風”宣傳單,“面對面”向村民們宣傳孝老愛親、破舊立新的良好風尚。誰家要是有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的陋習,她也會第一時間勸阻。在白福玲和廣大志愿者們的影響帶動下,更多的村民加入到敬老愛老、孝老愛親的隊伍中來,用實際行動踐行孝行天下的傳統美德,讓大孝于心的美德之燈照亮千家萬戶。

  這就是白福玲,用她的實際行動,用她的關心關愛筑起了一個溫暖的港灣,溫暖著家人,也給身邊人帶來了榜樣的力量。

  

  

  “愛心大姐”用行動播撒環保種子 用愛心傳遞城市溫情

  ——大慶市鄭永云

  鄭永云,1972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大慶油田采油八廠第一作業區工人,大慶市家庭環保協會志愿者。曾榮獲“龍江好人”、黑龍江省優秀志愿者、大慶市道德模范、大慶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在志愿者們的眼里,她是堅韌不拔的“老大姐”;在敬老院老人身邊,她是知疼知熱的“老閨女”;在家庭困難的學生們眼里,她是可親可敬的“鄭媽媽”……10余年風雨兼程的志愿服務路上,她付出了許多汗水,更收獲了滿滿的幸福,也帶動了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務和社會公益的隊伍中。鄭永云有一本志愿者日記,記錄著十幾年來志愿服務的點點滴滴:開展清雪、撿垃圾、綠化護理、義務植樹、清理小廣告等環保志愿活動1000余次;掃雪50多場、開展各類垃圾分類主題活動50次,參與人數2000余人;慰問環衛工人92次,受益人數3000余人;慰問抗美援朝老兵35次,提供慰問品價值9000元;慰問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97次,購買學生用品和助學金10萬多元……一個個數字背后是鄭永云和志愿者同伴們的辛勤付出。

  始于環保,愿城市更美麗

  “最初的想法也比較簡單,就想找幾個朋友一起,大家有時間就一起走上馬路、大街維護環境衛生。”鄭永云說。在鄭永云的倡導和帶領下,一個志愿服務的小團隊組建起來了。一開始就十四五個人,都是同事、親戚,主要活動范圍就是薩爾圖區的東風街道片區。剛開始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鄭永云就把場所定在自己家里,開會、學習、排練節目、學習朗誦……她家成了志愿者的工作站。直到現在,鄭永云家里還有一個專門區域用作協會的小倉庫,存放志愿服務所需用品和志愿者們捐贈的愛心物品。

  她們去學校、社區里做宣傳教育,幫助環衛工人維護公共環境衛生,給小商小販發垃圾桶、垃圾袋,通過耳濡目染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員加入到組織中,小團隊終于成長為大慶市家庭環保協會,2011年在市民政局登記,目前已有志愿者900余名。

  為了更好發揮環保志愿服務的作用,如今年逾50的“鄭大姐”從未因年齡漸長而停下學習的腳步,組織開展的環保志愿服務內容也更加豐富。她關注生活垃圾分類,主動學習垃圾分類知識,構思著如何宣傳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她自掏腰包印刷宣傳海報、購買分類小垃圾桶和各種材料,自己踩著縫紉機制作沙包,貼上不同種類垃圾的名字,用把沙包扔進對應的分類垃圾桶模擬垃圾分類投放過程的形式,在廣場、小區、學校、商場進行宣傳,讓小朋友和市民都留下了深刻印象,為大慶市垃圾分類工作開展提供了有效助力。

  她關注動物保護,冬季雪后鳥類覓食困難,她請教動物專家,并上網搜集資料,組織志愿者們利用平時收集的廢舊塑料瓶手工制作了實用的喂鳥器。每年入冬都堅持制作,而且制作工藝也一直在改進,可以適應大大小小的鳥類,還在寒假期間發動學生志愿者一起參與制作,讓更多人加入關愛動物的行動中來。

  每年世界地球日和世界環境日,鄭永云都會帶領志愿者開展環保宣傳活動,通過環保書畫展,懸掛環保標語、展板、掛圖,現場咨詢和發放環保知識手冊、宣傳單,吸引了大量群眾駐足參與,獲得了群眾的認可和好評。

  忠于奉獻,愿社會更溫暖

  鄭永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業余時間常常用來外出做志愿服務活動,許多活動的資金也是她自掏腰包。起初80多歲的老母親對她的行為很不理解,鄭永云就在天氣好時把母親帶到活動現場,幫大家看管衣物。在她的帶動下,母親也成為了團隊里的積極分子,為了讓女兒沒有后顧之憂,母親包攬了所有家務活兒。后來母親因患病長期臥床,時刻需要有人照顧,鄭永云需要離家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時候,就雇護工照顧母親。“你有事業,該幫助就幫助去吧,咱多做點好事!”母親的話雖然樸實,但給了鄭永云極大的動力。

  隨著家庭環保協會組織的不斷壯大,志愿服務活動的范圍也逐漸擴展,內容更加豐富,在各類志愿服務活動中,都能看到大慶市家庭環保協會這面鮮艷的旗幟。鄭永云帶領志愿者們走進敬老院、兒童救助中心、偏遠山區等,將溫暖和愛心送給生活困難的老人、學生以及遭受自然災害的受災群眾。

  她用行動為寒冷冬季增添暖意。在東風站公交站,鄭永云和志愿者們利用協會收到的愛心捐贈工服裙裝,起早貪黑忙碌了一周多,趕制了132個愛心坐墊,還特意購買了海綿作為里襯,安裝到了4輛公交車上;她帶領志愿者幫助環衛工人掃雪,開展“情暖冬日 關愛環衛”志愿服務活動,為戶外工作的環衛工人送去棉帽、手套等御寒物品和生活用品,呼吁大家關愛環衛工人、關愛環境。

  她用奉獻為困難群體傳遞愛心。在敬老院,她為孤寡老人理發、剪指甲、梳理頭發,被老人們親切地稱為“老閨女;得知廣西山區學校的學生缺少衣物,她第一時間組織志愿者為學生們捐贈了價值6萬多元的衣物;為了能讓甘肅山區的孩子們在新學期開學之日能穿上嶄新的校服,她和志愿者們為慶陽市環縣、華池縣等13所小學的學生捐贈郵寄了528件嶄新的服裝;聽志愿者說越南也有一些貧困學生需要學習用品,她親自去實地調研,組織志愿者們為這些國外的孩子們捐贈了4000余元的學習用品……當看到孩子們穿著新衣服,在視頻里喊著“謝謝您,鄭媽媽”時,鄭永云說:“能用我們的行動給需要的人提供幫助,這種平常的幸福很暖心。”

  面向社會,讓世界充滿愛

  這些年,隨著協會“名氣”越來越大,許多學生找到鄭永云,想跟她一起參與志愿服務。每年寒暑假,她都組織小學生當“小小志愿者”,參與力所能及的活動;她與北京科技大學的學生合作,將協會作為大學生志愿者的社會實踐基地;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等大慶本地的高校學生,也把鄭永云和家庭環保協會作為開展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的選擇。有了大學生志愿者的參與和支持,協會的志愿服務更加活躍,鄭永云的“干勁兒”也更足了。

  未來,“鄭大姐”和大慶市家庭環保協會將持續致力于環境保護志愿服務事業,用更加專業的水準、更加熱忱的服務、更加的執著的堅守,共同維護龍江的綠水青山,共同溫暖龍江的父老鄉親。

  

  

  “90后”鄉村特教教師救助上百名特殊兒童

  ——雞西市于姍姍

  于姍姍,女,1991年7月生,畢業于哈爾濱醫科大學,現任密山市兒童康復中心校長。2015年,于姍姍放棄了高薪、體面的省城工作,選擇回到邊陲小城的家鄉,用所學所長挽救自閉癥、智力發育障礙等特殊兒童,堅守特殊兒童康復救助工作近十年。換尿布、被扇巴掌、被抓頭發、被咬、被吐口水……十年如一日,和特殊兒童打交道,傾情守護著這塊康復園地,累計救助了上百名特殊兒童,譜寫出一首動人的特教之歌。截至2024年,救助面已輻射到雞西市的六區三縣和牡丹江、佳木斯、大慶、雙鴨山、七臺河、綏化、尚志等10余個地區。曾獲得2024年第一季度“龍江好人”。

  不忘初心,用行動詮釋熱愛

  于姍姍畢業于哈爾濱醫科大學康復醫學系,畢業后在哈醫大公共衛生學院從事自閉癥兒童康復工作三年。每當康復的孩子與她玩耍撒嬌時,給她講述自己在正常學校的快樂生活時,于姍姍說那是她最幸福的時刻。隨著工作的深入,她更加熱愛自己的職業,為自己的職業感到驕傲和自豪。

  2015年,于姍姍得知家鄉沒有這類康復機構,家鄉的患兒往往要長途跋涉外出就醫,甚至承擔上百萬的治療費用,一股強烈的責任感油然而生,于姍姍毅然決定辭去在哈醫大公共衛生學院的工作,放棄省城的優渥待遇回到家鄉做一頭“開荒牛”。她的這個決定,迎來了很多反對聲音,起初甚至連家人也無法理解,但于姍姍穩住了。她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更何況那是生我養我的家鄉。”當年8月,于姍姍回到家鄉,在80平米的家里走上了特殊兒童公益性救助之路。

  牢記使命,用真愛點亮人生

  特殊兒童的日常訓練主要是提高認知、語言與社交能力,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訓練時想要教會孩子認識一個物品,于姍姍需要教幾十遍上百遍甚至無數遍;干預一個月,孩子終于有了對視;重復兩個月,終于學會了拍手;教了無數遍,終于喊出了第一句“媽媽”。于姍姍每天面對的孩子會隨時不受控制地哭鬧,會不停地流口水,在地上滾來滾去,對一切事物沒有認知、不能與人溝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于姍姍總是不厭其煩、親力親為地去教,這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單調和枯燥,特殊兒童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老師的含義,但她卻為了這份職業貢獻著所有的熱情和青春。

  她深知一味地救助特殊兒童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預防此類殘疾的發生,首先要提高家長的認識,所以她積極對接殘聯、婦聯等部門,多次召開講座宣傳和普及相關知識,提高家長對特殊兒童的認知與接納,幫助家長學習了解并具備早期篩查的能力,便于對黃金期的特殊兒童進行最佳的搶救性康復救助。

  毫不動搖,用堅持守護成長

  2015年10月,前來就診的特殊兒童逐漸增多,現有康復中心已不能滿足兒童訓練,她拿出準備結婚的積蓄把康復中心從80平米的居民房搬到了200平米的門市房,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敞的康復場地。隨著就診患兒的不斷增加,2016年,她頂著巨大的經濟壓力,租到了1700平方米的場地,配備了感統教室、個訓室、多功能大廳,設立了家長等待區,安裝了視頻監控錄像。經過兩次搬遷,于姍姍的康復中心設備設施齊全、訓練場地完善,同時配上了戶外活動場地。同年,密山市兒童康復中心被評為省級定點特殊兒童康復服務機構。這意味著,所有前來康復的兒童都可以免費進行康復訓練,對于每一個特殊兒童家庭來說這是莫大的幸福,對于姍姍來說,這是莫大的欣慰!

  默默付出,用奉獻托起未來

  每名學生的情況于姍姍都了如指掌,她多次對困難兒童和留守兒童進行家訪,給他們送去米面油等物品,及時掌握兒童家長的思想動態,幫助家長樹立康復信心。在家長心里,于老師就是他們康復路上的一盞明燈,照亮著特殊家庭的前行之路。十年來,密山市兒童康復中心救助特殊兒童530余人,挽救了500多個家庭,真正做到了康復一名兒童挽救一個家庭;給特殊兒童家長提供免費咨詢560余次,線上線下科普人數達2萬余人,救助的患兒中有85%可以回歸到普幼和普小就讀,15%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康復有效率達100%,為特殊兒童開啟了一扇希望之窗。

  一路走來,坎坎坷坷,歷經風雨,砥礪前行。密山市兒童康復中心獲得了社會的一致認可與好評,填補了密山市特殊兒童救助領域的空白,目前,在校兒童已輻射到雞西市的三縣六區和牡丹江、佳木斯、大慶、雙鴨山、七臺河、綏化、尚志等10余個地區。于姍姍正帶領并將持續帶領著密山市兒童康復中心為提高特殊兒童生活質量,改變其人生走向,促進特殊兒童家庭幸福及社會和諧穩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投身公益三十載 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志愿服務

  ——七臺河市鞠強

  鞠強,男,1969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現為七臺河快樂義工志愿服務隊隊長、黨總支書記。自1993年參加希望工程、首次參與公益活動以來,已投身公益事業、參與志愿服務30年之久。所在團隊在他的帶領下,先后獲得全國“四個100”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全省“五個100”優秀志愿服務組織、優秀志愿服務項目等榮譽。本人也曾獲得第八屆全省道德模范、2020年第二季度“龍江好人”、2019年全省“五個100”優秀志愿者、2023年全省“五個100”優秀志愿服務工作者等多項殊榮。

  義務組建志愿團隊 用心服務困難群眾

  2013年,鞠強牽頭組建七臺河快樂義工志愿服務隊。建隊之初,沒有辦公地點,沒有活動經費。他自費租房成立了“快樂義工之家”,把自己的“正大裝修裝飾公司”更名為“快樂義工廣告裝修裝飾公司”,無償捐出來做志愿服務。公司所有的利潤都拿來做公益事業,自己僅靠微薄的工程管理費維持簡單的生活。團隊建立至今,現有成員兩千余人,累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4500余次,參加人數達15.3萬人次。

  七臺河市福利院供養著一些三無老人和三無殘障人士。他們雖有政府統一提供的食宿和醫療保障,但老人們的一些個性化需求還是難以得到滿足。為了更好滿足老人們的個性化需求,讓這些無依無靠的老人們在福利院安享晚年,鞠強帶領團隊的志愿者們常年提供無償幫助,這一幫就是11年。老人們的常用藥品、愛吃的水果、想吃的餃子、身體不便老人的個人衛生、陪老人聊天……每個需求的實現都離不開鞠強和團隊志愿者們的堅守和付出。

  11年來,每月至少一次的餃子是他們包的;冬天一下雪第一時間趕到福利院清雪的是他們;每個老人愛吃什么水果他了如指掌;哪個老人的藥該吃完了他最先記得;逢年過節,他們犧牲與家人團聚的時間,默默陪伴在老人身邊,陪老人聊天、給老人洗腳、理發、表演節目、和老人一起扭秧歌……他總是說,和我們自己的父母比,他們更需要關愛。

  記得有一次,90多歲高齡的邢媽媽對他說,好久沒吃過油條豆漿了。第二天一大早福利院還沒開門,鞠強就翻圍墻把熱乎乎的油條豆漿送到老媽媽的床前。一邊是氣喘吁吁、年過百半的鞠強,一邊是熱氣騰騰的油條豆漿,老媽媽心里是滿滿的感動。

  白血病患兒小建鑫因無錢治病不得不停止治療。為了挽救這個幼小的生命,他帶領團隊志愿者,頂著大雨連續三天在街頭募捐,為孩子籌措治療費用。打那以后,小建鑫一家都加入到快樂義工隊伍中來,每次化療之后都積極參加團隊組織的公益活動。

  無償援助志愿伙伴 用情溫暖同路人

  鞠強和他的團隊不僅為困難群眾提供無償服務,也隨時向志愿伙伴們伸出援助之手。

  27歲的義工徐虎兩年前由于視神經萎縮突然失明,一度頹廢甚至想到了輕生。在鞠強的關心鼓勵下,徐虎重新振作起來,并在鞠強的支持下,去北京學習了按摩技術。學成回來后,鞠強又為他租房子張羅開起了按摩店。徐虎現在很陽光,今年還向快樂義工總隊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公益特奧速滑教練張杰創業之初面臨著諸多困難,這時她找到了鞠強。“同是公益人,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就是快樂義工的事!”鞠強一口答應下來。從此特奧基地就成了快樂義工的又一個“家”。捐款捐物、打掃衛生、裝修裝飾……只要有需要,鞠強和快樂義工的志愿者們總是沖在第一線。

  創新打造志愿品牌 用力提供精品服務

  11年來,他帶領團隊創新打造志愿品牌,用力提供精品服務。其中,“剪愛”志愿服務項目將志愿服務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相結合,提供“固定陣地+預約上門”服務模式,累計開展義務理發活動300余次,受惠群眾1萬余人。為100余名行動不便老人提供上門理發服務200余次,切實解決老人“頭”等大事。“愛心幫扶路”志愿服務項目圍繞“一老一小”弱勢群體廣泛開展志愿幫扶活動。救助“八五五農場”深山里的母女3年、“老來礦”廢墟中的孤寡老人8年,定期看望慰問福利院孤寡老人、抗美援朝老兵150余次,為寒門學子發放助學金30余萬元,惠及238名學生。“暖心護學崗”志愿服務項目60余名志愿者每天在上學放學時段準時守護4所小學的孩子們平安過馬路,6年來志愿者們從未停歇一天。“童心港灣 快樂守護”關愛留守兒童夏令營,促進農村教育發展,給鄉村留守兒童一個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

  由他親自策劃實施的“應急救援”、“文明交通”、“剪愛”、“紅色光影”、“守護碧水藍天”等志愿服務項目分別榮獲2019、2020、2021、2023年度全省“五個100”優秀志愿服務項目;“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項目榮獲全省巾幗優秀志愿服務項目三等獎;“紅色光影”志愿服務項目榮獲首屆黑龍江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11年來,他帶領團隊幫助了太多太多的人,做了太多太多的公益活動。他始終堅信奉獻使人快樂、助人使人幸福,數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博大愛心、滿腔熱血鑄就了人間大愛。他總是說,公益是體現社會文明的事,是體現社會進步的事。必須得有人做,我犧牲了個人的生活,帶動大家參與并能夠傳承下去就值了!

  

  

  退伍老兵弘揚社會正能量 勇救落水兒童不留名

  ——哈爾濱鐵路局陳來源

  陳來源,男,1991年6月出生,退伍軍人,現任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綏化車務段鐵力站調車長。他舍己為人,勇救落水兒童的英雄事跡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稱贊,詮釋了軍人退伍不褪色、鐵路人“鐵”一般的責任和擔當。

  臨危不懼——他義無反顧勇救落水兒童

  清明假期,陳來源和家人朋友在鐵力市西河公園放風箏,突然遠處傳來急促的呼救——“救命,有人掉水里了”!遠遠望去,一名兒童半截身子陷入水中,用手扒著河邊的冰塊,另一名兒童已被水流沖向下游。他的同伴立即向河邊沖去,將河邊落水的兒童救下。此時,陳來源并沒有慌張,而是冷靜的分析后作出判斷,在河里追趕怕是來不及,隨后他立即順著水流跑到下游去救兒童。

  陳來源是個“旱鴨子”,在水里根本追不上,他順著下游跑了一百多米,將手機和鑰匙往地上一扔,猛地跳進了水里,四月冰水刺骨,腳下又全是硌腳的石頭,加上水流沖擊,陳來源剛一入水,就一個趔趄,嘴里生生灌了一口冰水。陳來源顧不上其他,伸手拽住落水的孩子,剛一拽,他身子一歪,差點沒抓住。“那孩子有十一二歲,身上還穿著棉服,浸了水像沙袋一樣沉,根本拉不動。”陳來源高估了自己的力氣,拽不動,更不敢放手,他費力地托住孩子脖子,讓他能夠呼吸,然后身體后仰,用體重和河水拔起了河。此時朋友已經將浮冰上的孩子救起,趕緊過來幫他,在另兩位熱心市民的幫忙下,四人合力才將落水兒童成功救起。

  淡泊名利——他謙虛低調甘做無名英雄

  經過確認兒童并無大礙后,陳來源和他的同伴將孩子交給公園的工作人員,此時被救兒童的母親匆匆趕來,看到渾身濕透的陳來源要留下聯系方式表達感謝,他卻婉言謝絕,直接開車離開了現場。回到家中,他并未將此事放在心上,像平常一樣去單位值了夜班,也未向家人和同事提及救人的事。

  路過的市民剛好拍下他救人的過程傳到網上,經多方查找,陳來源救人的事跡才被人們知曉,一下子成了大家眼里的英雄。面對同事、朋友們的夸贊,他平靜的說:“我什么都沒想,如果不救他,我會后悔一輩子,任誰遇到這事都會和我一樣”。

  敬業愛崗——展現軍人本色和鐵路人擔當

  陳來源入伍當過兵,性格靦腆,有股子倔勁兒,在部隊期間他刻苦訓練,被評為優秀士兵。復員分配到綏化車務段鐵力站,在工作艱苦的調車組一干就是11年。他刻苦學習技術業務,嚴格執行作業標準,經常利用休班時間練習業務技能,保證精準熟練操作,用責任和擔當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實現了無安全事故、12.7萬鉤調車作業“零”差錯的成績,先后獲得段優秀共青團員、段先進生產者等榮譽稱號。“小陳干活負責,又是熱心腸,誰家里有事要幫忙,他都第一個到場,這次他救人,我們不意外,而且現在很多同事們都在向他學習。”車站站長劉云峰專門表揚了陳來源。

  善良,是來不及多想的本能;寒冷的水,凍不住熾熱的心。陳來源用舍己救人的凡人善舉展現了退役軍人的執著堅守和鐵路人的勇毅擔當。就像他說的,“要是下次遇上,我還會救。”

  

  

  交通建設“青”力量 創造高寒施工之最

  ——齊齊哈爾市關宏巖

  關宏巖,男,1989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中鐵二十三局集團二公司項目經理。參加工作14年來,他經過多個工程項目歷練,練就了過硬的技術業務本領和經營管理能力,為龍江交通基礎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后獲得“鶴城好人”,中鐵二十三局集團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等多項殊榮。

  挑戰國內之最

  黑龍江省百大建設項目——哈齊客專及濱洲鐵路立交橋是制約綏大高速全線工期的控制性工程。其中,主橋跨越區間4條既有線路,橋梁轉體部分重量高達2.44萬噸,是目前我國高寒地區高速公路首座同時跨越區間高鐵及普鐵的寬幅、大噸位轉體橋,技術難度、科技含量、安全風險在國內高寒地區施工史上屈指可數。關宏巖率領項目團隊,經過考察學習、請教專家、現場論證等不懈努力,2021年8月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安裝后的球鉸正面相對高差小于0.5毫米,軸孔中心垂直度控制在1毫米之內,創造了我國高寒地區跨區間高鐵及普鐵轉體橋球鉸安裝之最。

  愛拼搏才會贏

  齊齊哈爾南外環公路項目連續跨越高鐵、普鐵等多條鐵路,需要應用“混凝土結構、豎曲線、斜交正頂”等工藝技術,將萬噸雙幅箱梁頂推到位,安全風險之高、施工技術難度之大國內罕見。作為現場技術主管,關宏巖苦心專研,對施工方案五易其稿,與技術團隊反復論證,一套從臨時墩到支架搭設、從樁基施工到箱梁預制、從滑塊選擇到晝夜頂推的專項施工方案應運而生。為了確保上萬噸雙幅箱梁這個“龐然大物”頂推萬無一失,他不舍晝夜搶進度,很難睡上一個囫圇覺。面對長期高度緊張和超負荷的工作壓力,饑一頓飽一頓的不規律飲食,導致高血壓病情急轉直下,被工友強行架到醫院。最終憑著令人動容的執著與堅持,經過近千個日夜的披荊斬棘,在鶴城大地上,架起了一道令人矚目的“七彩長虹”,實現了期到必成的諾言。

  關愛凝聚人心

  參加工作十余年,關宏巖每年很少回家,愛人生產被親屬送往月子中心期間也沒能陪伴身邊,岳母病重直至過世未能盡孝。即使回齊齊哈爾總部開會,有時也只能“望家興嘆”,匆匆地回,又悄悄地走。他說,我們常年施工在外,每年能在家呆上十天半個月就滿足了,家反而更像“旅店”。正因為這樣的經歷,他便有了把工地建設成溫馨之家的堅定決心,如今工地文體及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工作之外,他熱心公益事業,在金秋助學、防疫捐款捐物等活動中,帶頭奉獻愛心。得知員工生活上出現特殊困難,都是自掏腰包看望慰問,大家看在眼里、暖在心上。

  關宏巖是新時代千千萬萬建筑群體敬業奉獻的真實寫照,他用執著堅守和無私奉獻,展現了共和國建設者的使命擔當。未來,他和他的團隊將繼續奮斗在廣袤的龍江大地上,為寒地高鐵的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從教十年用行動詮釋教書育人

  《寫給辛夷的歌》感動無數網友

  ——大慶市趙新怡

  趙新怡,女,1992年3月生,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語文教師,曾獲黑龍江省教育學會第38次科研成果一等獎。作為國家公費師范生,她少時便立志要投身教育,精誠奉獻。學生為她深情獻唱的《寫給辛夷的歌》,感動無數網友,雙向奔赴的師生情溢出屏幕,收獲無數點贊。趙新怡給學生的回信更是喚醒了千萬網友的青春記憶,道出了無數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情懷。

  《寫給辛夷的歌》勾起無數人的青春回憶

  近日,《寫給辛夷的歌》感動無數網友,這是趙新怡擔任班主任的高三十九班學生為給她慶生,專門創作的歌曲。視頻上傳社交平臺點贊已近六百萬,《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多家媒體轉載報道。在這首歌中,學生們把自己比作雪絨花、羽毛,最終會飄到世界各地,而辛夷就像是引路人一樣,為遠方的孩子們指引方向。辛夷也特意給學生們寫了一封回信:《給你》。回信中囑托學生們:“在日復一日的常規動作里,不要湮滅那些追求美好的熱情,去發現,去感受,去擁抱,去愛。”這一番“雙向奔赴”的互動,也喚醒了很多人內心深處關于青春的記憶,網友紛紛在評論區留言,回憶自己的學生時代,和當時遇到過的“辛夷”一樣的老師,也讓許多老師和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想要努力建立起坦誠相待、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面對“爆火”,趙新怡淡然地表示:“火的不是我,而是大家深藏心中的青春回憶。”高考臨近,她依然在教學崗位上恪盡職守、辛勤耕耘,堅持著教書育人的初心。相信“辛夷”老師的同學們,會走得很遠,他們的師生情分也會一直持續。

  點燃一簇火 勝過灌滿一桶水

  2010年9月,從小就夢想著當一名老師的趙新怡,如愿考上陜西師范大學,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公費師范生。2014年畢業時,她帶著堅定的教育理想回到黑龍江。一路求學,趙新怡深知要付出許多努力才能略有所獲,所以,她總能共情學生的無助與失落,也能寬慰家長的焦慮與憂心。

  身為班主任,她為42個孩子建立檔案,從個性特質到學習狀態,甚至家庭氛圍,她都能條分縷析,帶班嚴緩張弛,她始終心中有數。在教學上,她也始終深感不足,持續學習,努力把“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聚焦核心概念”“創設真實情境”等概念轉化為鮮活的語文課堂,推動學生對語文的學科認知一步步邁向高階,竭盡全力地引導學生向內深耕、向上攀巖,致力于激發起學生內心的那一簇“始燃之火”,全情守護。

  辛夷望春風 桃李爭相送

  趙新怡與學生們常以書信交流,有信必回:面對灰心喪氣的學生,她說“求知比知道重要”;面對自我懷疑的學生,她說“我們拿的是人生的體驗卡,不是任務表”。從教十年,她收到上百份來信,便簽與賀卡不計其數,她始終珍惜地留存,時常翻看。從教十年,她與學生亦師亦友,不僅關注學業的疑難困惑,更關注學生的思想品質,既給予學生充足理解,又申明原則底線,始終秉持“以教育使人向上走、向內求”的教育初心,成為許多學子求學路上一簇溫暖燈火。

  她總自比為“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疫情時,她孕晚期行動不便,但依然堅持上完高考前最后一節課再入院,始終能一天之內完成學生語文全卷的備批改評。產后不足百日,她就能抱著孩子看著監控監督學生們上晚自習。一學生視力殘疾,她囑咐大家務必“秘密”守護,成為了人人自告奮勇的溫暖默契。她愛和學生談心,卻不局限在辦公室里聊,操場、走廊,甚至食堂,只要被她抓到機會,她總會適時切入進去,學生也總時不時來與她分享生活。果汁、奶茶、冰激凌、咖啡、可樂……十九班的學生總能搖頭晃腦地“炫耀”來自她的小驚喜。每一屆畢業的學生,總會特意返回學校囑咐她的下一屆學生說:你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她真的很好。這種口口相傳的“贊美”,是她最引以為傲的榮譽獎章。

  

  

  誠信經營“謀發展” 共繪富裕“同心圓”

  ——雙鴨山市鄭立

  鄭立,女,1974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友誼縣東建農資經銷有限公司經理、友誼縣北方甄選農作物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為了推動家鄉農業現代化,讓農民實現科技致富,鄭立以反哺社會為己任,用一腔忠誠堅守責任擔當,用一身正氣恪守誠信經營,用一心為民信守初心使命,帶動父老鄉親共同富裕。2022年8月,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授予其“黑龍江省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榮譽稱號,黑龍江省婦女聯合會授予其“最美巾幗種糧人”榮譽稱號。曾榮獲2023年第三季度“龍江好人”。

  果斷放棄“鐵飯碗”,毅然投身黑土地

  2003年,友誼農場第四管理區農業服務公司改制,14名員工面臨下崗風險。鄭立的愛人在農業公司工作,帶領大家在農閑時候種白蘿卜、打預制板,又累又難,公司改制后要開發種子肥料業務,沒人學技術、沒人懂銷售,發展又陷入困境。在一次二九一農場召開的農業會上,鄭立替愛人開會,寶清的同行和她說:“你有文化、愛學習,要是轉行做農業,一定能做好。家庭是幸福的源泉,你愛人那么累,你應該幫幫他。”這句話觸動了鄭立。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她想,如果可以經營好這個公司,發揮教師特長普及農業知識,不僅可以保住職工們的“飯碗”,還可以助農增收,這樣孩子們還能擁有更好的教育條件。于是,她走下三尺講臺,離開教師崗位,果斷放棄了“鐵飯碗”,毅然投身黑土地,自此走上了服務三農的康莊大道。

  講實話是硬本事,干實事顯真功夫

  多年來,鄭立憑借誠信經營,不斷積累著信譽這個“無形資產”。2019年,她與80位種植者簽訂協議,秋后每斤糧食補貼2分錢。這既帶動了廣大農戶的種植熱情,也推動了對科技增收的普及推廣。秋收后80位種植者產出糧食品質與產量均超出預期,產量增加了近2噸,她兌現承諾給種植者落實“2分錢愛農補助”,讓每戶增收近1萬元。雖然自掏腰包拿出了80萬元,但看到農戶們一張張滿意的笑臉時,她心里覺得特別值。

  心甘情愿做“賠本”買賣,履約踐諾保農戶利益

  20多年來,她經營農資時常做“賠本”買賣,服務三農她經常干“倒搭錢”的生意,“掙錢不揣兜、回報給鄉親”的事兒也做得樂此不疲。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嚴重影響了賣糧,很多農戶因此無法按時償還銀行貸款,為此她多方籌借資金為農戶墊還以安心過年。自此以后,每年還貸期間,鄭立又多了一項“任務”,就是幫農戶籌錢,防止他們因“著急用錢”而“低價賣糧”致使收益受損,也防止他們因無法按時償還銀行貸款而信譽受損。2023年,很多農戶響應號召將水田改造成旱田,訂購的水稻種子無法退回種業,鄭立鄭重思考后,決定原價召回已售種子,轉商品糧銷售,2000餉地的水稻種子共損失了幾十萬元。企業利益雖然受到損失,但老百姓的利益卻得到了保護。

  大家常說:“鄭總吃虧的事兒干得太多!”鄭立卻堅定地說:“我是黨員,是農業人,關鍵時刻就要站出來。企業想的不應該只是利潤,更重要的是信譽、服務和責任。”就是這樣一個堅持誠信理念、堅守契約精神、注重履約踐諾的新農人,團結帶領當地農民,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矢志奮斗,勇毅前行。

  

  “鐵人式”的好干部陳為亮

  ——大慶油田陳為亮

  陳為亮,男,1977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大慶油田生態環境管護公司果午湖生態區管護公司經理。他把弘揚嚴實作風作為干事創業的精神追求和行動自覺,帶領干部員工在改善油田生態環境、傳播弘揚冰雪文化、共享企業發展成果上作出新實踐。憑借出色的表現,陳為亮先后榮獲2017年度大慶油田“杰出員工”、2022年度大慶油田“功勛員工”及“優秀共產黨員”、2024年第一季度“龍江好人”等殊榮。

  堅持問題導向,當好環境養護的“大管家”。陳為亮在管理鐵人植物園、鐵人廣場和鐵人紀念館三個油田地標景區時,始終懷揣為油田負責一輩子的初心,主動提高服務標準,越是臟累的活,他越沖在前面。通過“三級檢驗”對游客生命健康負責、推行“工分制”掀起勞動熱潮、成立“突擊隊”攻克急難險重任務,用實際行動確保“三鐵”環境提檔升級,擦亮了城市名片。2023年底因崗位調整,他承擔起油田東西區辦公庭院及果午湖生態區的管護任務,面對大量重復性的工作,他和一線員工一同參加環境治理、修草剪籬、清雪除冰、植物墻提檔升級等勞動會戰,精準推行“三定”管理、工效掛鉤與紅色網格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環境管護標準實現提檔升級,果午湖首批被設立為中國石油自主貢獻型生物多樣性保護地。

  實時跟蹤督辦,當好冰雪文旅產業的“總指揮”。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個論斷給陳為亮很大啟迪。2021年冬季,他提出了舉辦“冰雪嘉年華”的倡議,得到了公司采納。作為大慶油田冰雪嘉年華項目主要承辦單位負責人,陳為亮全面統籌推進項目建設,組織協調13個小組將工作量細化到每一天,通過竣工時間倒推工期。每天施工結束后組織召開協調會,匯報當日及次日工作量、工作難度,保證施工不拖沓。自2022年至2024年,大慶油田已經連續舉辦三屆“冰雪嘉年華”,打造了集文化性、藝術性、群眾性于一體的石油冰雪文旅項目,累計接待游客60萬人次,“冰雪嘉年華”已經成為油城冰雪旅游品牌,真正讓“冷資源”變成了“熱經濟”,推動生態顏值向經濟價值跨越,讓冰雪資源釋放發展紅利。

  注重示范引領,當好急難險重沖在前的“拼命三郎”。陳為亮常被戲稱為“最不像經理的經理”。打掃衛生他能干,水工、電工他都懂,綠籬機、草坪機他能熟練操作,學習能力還特別強,有些活你看他這幾天不懂,過幾天你就覺得他像個行家,大家都說他接地氣,可他更是職工們的底氣。在2022年“鐵人紀念日”前夕,他帶領21名職工,克服疫情靜默管理影響,僅用1天時間完成了原定70多人的工作任務,在47級臺階擺放盆花7750盆,為紀念活動的開展營造了氛圍。2023年“十一”期間,他帶領員工發揚“干得了的自己主動干,不會干的虛心學習干,有困難的想方設法干,沒條件的創造條件干”的“四干”精神,僅用6天時間,圓滿完成12萬盆菊花的擺放任務,保障大慶油田國慶菊花展順利舉辦,吸引27萬余人次參觀打卡,讓“家”與“國”,在時間上相連、文化上相牽。

  鐵人身邊學鐵人,身為一名基層領導干部,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陳為亮走的每一步都是從容堅定,落地有聲。

責任編輯: 李芊慧